前段时间,金秀贤的丑闻闹得沸沸扬扬。
从发声明律师函,到发布会道歉。
商单和商演全面取消,很多人以为,他肯定要凉了。

然而,那可是韩娱。
别说是金秀贤这种私德有缺的。
就连犯法蹲监狱的,也能卷土重来。

刘亚仁,这位涉嫌吸毒、性侵同性的劣迹法制咖。
他主演的电影,最近就上院线了!
《终极对弈》

这是一部围棋题材的传记片。
吸毒吸成元素周期表的刘亚仁, 饰演围棋大师“石佛”李昌镐 。
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。
彼时的世界围棋局势,日本一家独大,只有中国能与之分庭抗礼。

而韩国围棋地位低,棋手成绩差。
全靠一个人,挽回了尊严。
曹薰铉,韩国围棋活着的神。

他9岁入段,是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入段者。
去日本学艺9年,又花10年从五段升到九段。
1988年,首届“应氏杯”在新加坡开幕。

作为史上第一个世界级围棋比赛,“围棋弱国”韩国只得到了一个名额。
唯一的宝贵名额,交给了曹薰铉。
他不负众望,化身黑马。
从“棋圣”聂卫平手中,夺得了冠军!

曹薰铉一战封神,被韩国围棋界奉若神明。
在明星效应的影响下,围棋在韩国的地位水涨船高。

各大财阀,都争着花重金聘他,教导自己的孩子。
但曹薰铉狂得没边。

什么狗屁财阀,别来侮辱围棋!
曹薰铉一个徒弟都没收,全身心扎在了比赛上。
直到他在全州偶遇了一个少年,才萌生的收徒传艺的心思。
少年叫李昌镐,被称为全州围棋神童。

只学了六个月,就能和职业棋手竞技。
虽然手法一团乱,但总能乱拳打死老师傅。
关键是他对围棋的爱,非常纯粹。
赢了,欣喜若狂。
输了,寝食难安;

曹薰铉因此决定,收李昌镐为关门弟子。
甚至将他带回首尔的家里,同吃同住。

李昌镐确实是个天才。
经过很短的训练,就能横扫围棋协会的学徒。
和十名棋手同时对弈,全部取胜!
但是他得到的,却是师父的训斥。

毕竟年少轻狂。
李昌镐一旦占据优势,思维就开始懒惰。

又过了几年,李昌镐的棋力与日俱增。
可他却非常苦恼。
别说超过师父,就连他一半的实力都够呛。

曹薰铉的棋风华丽流畅,落子快速轻灵。
被称为“曹燕子”。
同时,他又具备强大的攻杀实力,善于捕捉战机。
也有“柔风快枪”的雅称。

但是李昌镐的棋路,和师父完全是两个极端。
他下棋总是经过深思熟虑,相比于进攻,他更倾向于防守。
明明才二十出头,下棋却像个80岁的老头。

这种矛盾感,让李昌镐下定决心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棋风”。
他为了探索风格和打法,在实战中做各种“实验”和“探索”。
起初在曹薰铉看来,这不过是背离“标准模式”,自以为是的小聪明。

但是他思来想去,觉得不对。
熟悉围棋规则,标准烂熟于心的大有人在。
而真正的大师,是凤毛麟角。
他们能做到推陈出新,找到自己的“棋路”。

也许李昌镐在棋盘上,看出了陈腐规则之外的东西。
自己应该对徒弟,多一分关怀和理解。
于是他赶到车站,拦住了正打算回老家的李昌镐。
“无论是围棋,还是人生,都不要动摇!”

在师父的激励下,李昌镐在选拔赛中过关斩将。
终于在决赛,和师父碰头。
看到徒弟为了击败自己,又是复盘,又是做笔记。
曹薰铉的心情,那是相当复杂。

他不能输。
韩国围棋界,已经把他奉为神明偶像。
所以曹薰铉毫不留手,上来就是猛攻。

反观李昌镐,只能慢吞吞地应付。
他花费的时间,比曹薰铉的两倍还多。

咳嗽声、翻页声、排风机的噪声……
任何细微的声音,都在影响他的注意力。
当你的注意力,无法凝聚在棋盘上的时候。
就说明败局已定。

这个时候,就得想象能让你感到放松的东西。
大家应对各种测试的时候,可以试试这种方法。
李昌镐仿佛回到了故乡,身心完全放松了。

他重新审视棋局,计算每一步可能的变化。
最终,下出了“神之一手”。
以快闻名的曹薰铉,停了。
他苦苦思索,直到夜幕降临,都毫无头绪。

最终李昌镐以半目的微弱优势,击败了师父!
曹薰铉失魂落魄,热泪盈眶。
有看到徒弟成长的欣慰,但更多的是失败的落寞。

接下来,他们连续在5场决赛中碰头。
而曹薰铉,连一场都没赢。
输给徒弟的失落,和媒体舆论,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。

李昌镐也很愧疚。
他不想输。
但如果赢了,就等于亲手把授业恩师,逼上了绝路。
好在,这对师徒之间,没有猜疑和嫉妒,只有互相鼓励。

孩子长大了,应该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了。

曹薰铉解开了徒弟的心结,自己却走不出来了。
接下来的所有比赛,他都避而不战。
媒体甚至怀疑,他要就此退休了。
关键时刻,曾经的老对手一语惊醒梦中人:

无论是为了徒弟,还是为了自己的梦想,曹薰铉都该重整旗鼓。
找回了落子的勇气,曾经的围棋之王,终于回到棋盘上。

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失去卫冕冠军身份的曹薰铉,从零开始。
他以三天一场的强度,连续参加了110场比赛。
而徒弟李昌镐,则连续拿到了19个冠军。
师徒之间,关系逆转。
曹薰铉以挑战者的身份,和李昌镐对决。

一共5场比赛,双方居然战成平手。
决胜局比赛中,李昌镐风格突然一变。
落子之凌厉迅猛,丝毫不输师父。
而曹薰铉的棋风,也和从前截然不同。

两边都不顾自己的阵型,一个劲地发起攻击。
在李昌镐的精密计算下,曹薰铉逐渐落入下风。
每一步都在对方的算计之中,这怎么赢?
万万没想到,曹薰铉下了一步棋,所有人都没看懂。

正是这绝妙的一手,吹响了反攻的号角。
他从自己的要害入手,直击对方要害。
这就好比扇耳光大赛。
两边都抽得鼻青脸肿,但先抽的占据绝对优势。

面不改色的“石佛”,终于露出了痛苦的神色。
这场较量,以李昌镐投子认输,曹薰铉重回巅峰告终。
曹薰铉将用了半辈子的棋盘,送给了李昌镐。

既是认可,也是传承。
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,这对师徒还有过多次交锋,撑起了韩国围棋的一片天。

但是辉煌总有落幕的时候。
2016年,曹薰铉当选为韩国国会议员,暂时退出棋坛;
李昌镐也在2010年后,逐渐走下巅峰。

世界第一的位置早已易主,国际围棋也早就结束了日本一家独大的局面。
真正占据优势的,其实是中国。
稳定成熟的培养体系,让大量更年轻的、锐意进取的棋手涌现而出。
目前排名前十的选手中,有7位都来自中国。

这几十年里,古力、常昊、柯洁……传奇棋手数不胜数,经历都非常精彩。
但是围棋题材的作品,却屈指可数。
王宝强主演的《棋士》,也只是拿围棋当人物背景。

如果咱们要拍,可以从《终极对弈》中学到一些东西。
首先是降门槛。
无论是围棋还是象棋,这类脑力游戏的规则复杂套路深。

门槛实在太高了。
而且两个人往那儿一坐就是半天,外行连热闹都没得看。
无论是这部《终极对弈》,还是前几年爆火的《后翼弃兵》。

都没有将重点,放在解析棋局上。
而是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呈现形式,搭配棋手和观众的表现。
让普通观众,都看得津津有味。
真想看对弈过程的内行,自然会去找棋谱和录像。

*纪录片《胜负》
其次是抠细节。
作为一部有大量原型人物的电影。
导演几乎每个细节,都做到了百分百还原。

比如开场的曹薰铉大战聂卫平。
无论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,还是不离手的硬中华。
就连聂卫平吸氧的细节,都被还原了。

聂卫平患有“房间隔缺损”,不能长时间进行重体力和脑力劳动。
下棋时必须定时吸氧,才能保持头脑清醒。
片中加上氧气瓶,意外地增加了聂卫平的压迫感。

曹薰铉下棋,也有很多小习惯和小动作。
他不光抽烟,甚至会脱鞋,偶尔还唱歌。

当他觉得胜券在握的时候,还会抖腿。
“抖腿”成了一种心理战的打法,只要他一抖腿,对方就会自乱阵脚。
当这些细节都被还原出来,人物的行为和事件,也会变得真实可信。
不过这部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。

它用不到2小时的时间,塑造了两个主角。
李昌镐的故事线,讲的是天才少年的崛起;
曹薰铉的故事线,则是巅峰跌落谷底,如何自我救赎。
这两条线本该彼此交融、对照。

但是编剧完成得并不好,叙事严重失衡了。
编剧写李昌镐的成长线。
却并没有呈现他积累经验,逐步提高的过程。
更没有让他遭遇像样的挫折。

曹薰铉的内心冲突,也写得颠三倒四,自相矛盾。
心态转变缺少铺垫,更不合逻辑。
仅仅因为老对手的一句话,就突然想通了。

家庭戏一直是韩剧的强项,到了《终极对弈》却成了短板。
曹薰铉的妻子,本该是连接师徒的纽带。
却单薄得像个工具人,除了做家务,就是不咸不淡地劝两句。
围绕着师徒感情,编剧还塞进了大量和故事无关、且极度无聊的生活琐碎。

最关键的是,这部歌颂韩国围棋的电影,有些“不合时宜”。
今年1月的第29届LG杯决赛,柯洁对阵韩国选手卞相壹。
柯洁1比0领先,却因两次提子没放在棋盒盖上,而被裁判判负。

围棋世界大赛决赛中,第一次出现因犯规被判输的。
而且这个规则本身,就透着不合理。
要是我故意让对方吃子。
等他棋盖放不下,棋子掉下来,我不就赢了?

这还没完。
决赛第三局,柯洁提子时拨棋,没拨到棋盒里。
裁判没有当场提出来,而是等卞相壹思考的时候,才突然暂停比赛。
众所周知,围棋是回合制游戏。
每次落子都关乎全局,思考有时能长达几个小时。

裁判在卞相壹的回合暂停,等于给他“加时”了。
最终柯洁退赛,卞相壹夺冠。
“零胜夺冠”,史无前例。
在中国围棋协会、日本棋院和舆论压力下,韩国棋院实在撑不住了。
向棋迷和主办方致歉。

和中、日棋院讨论,制定世界大赛的统一规则。
如果是技术性规则,那无可厚非。
犯规就是犯规,没什么好争的。
可韩国似乎特别爱抠细节,规则搞得跟韩男一样细。
试问,如果棋手的注意力都在棋盘外,还能专心下棋吗?

按照韩国围棋规则,“围棋之王”曹薰铉现在参赛。
早就因抽烟抖腿唱歌,在预赛就被淘汰了。
很可笑的是,《终极对弈》在教观众如何坦然面对失败。

而眼下这些规则的背后,却凸现了某些人输不起的心态。
韩国棋坛的种种行为,让前辈们蒙羞。
也反映了韩国如今的“体育精神”。
为了成绩,不择手段。

今天就说到这里,咱们明天见!
拜了个拜~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编辑:大